中新网兰州12月10日电 (王牧雨)“她给予了我温暖的家庭,因为我的妻子,中国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来自也门的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米都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求学,他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因兰大结缘了自己的妻子。
2023年10月,就读于兰州大学的米都正在课堂上学习。王牧雨 摄
今年24岁的米都来自也门伊卜市,采访期间,他用一口流利标准的中文向记者讲述起他与中国的故事。
米都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很早就与中国人开始打交道,也常和幼年的米都提起中国。米都看过不少中国电影,他说很喜欢看成龙和吴京两位中国演员的电影,对中国功夫和文化也十分感兴趣。
米都说:“我从小对中国一直有很好的印象,觉得这个国家很了不起,甚至我们一直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知’。”
“目前在阿拉伯国家的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这让我萌生了学习汉语的想法。”米都表示。
2017年,高中毕业的米都,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赴中国求学之路,来到兰州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初到中国时,性格外向的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生活。米都也常因自己的“外国人”面孔,被身边人“搭讪”,他十分乐意介绍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当起了“外交使者”。
“刚来中国的时候,发现人们有时候打招呼的方式会用‘你吃了吗?’。后来我了解了中国文化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米都说。
在兰州学习期间,《读者》杂志成为他最热衷的课余读物。他说,这本杂志不仅让他学习了汉语,更让他了解了很多中国故事。他表示,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民间文学有很多共通性,比如《阿拉丁神灯》和中国故事《聚宝盆》在故事情节上就有很多相似性。
2023年10月,米都在兰州品尝兰州牛肉面。王牧雨 摄
对于在兰州生活了六年的米都来说,牛肉面成了他的最爱。如今,他和许多当地人一样,一天从吃一碗“牛大”开启,也有了自己经常去光顾的牛肉面馆。
除了收获学业和爱情,米都利用课余时间游历了中国许多美丽的地方,重庆、云南、敦煌等地,这些旅行经历让米都见证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到中国多彩的文化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米都在敦煌旅游时拍摄照片。(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旅行时,我会选择高铁,和火车不同,高铁的速度很快,很平稳舒适。”米都说,在中国,他体验到很多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米都表示,也门和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有很多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改善、港口建设和能源领域方面。米都希望以后能在也门坐上中国建设的高铁。
未来,米都的梦想是回国当一名中文教师,同时翻译两国的文学作品,让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完)
中新网南宁12月10日电(记者 杨陈)12月9日,第三届广西—台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南宁落幕。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获得一等奖。
图为颁奖仪式。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供图
广西—台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办于2021年,为桂台两地高校共同举办的首个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旨在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桂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双向交流,推进两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
第三届广西—台湾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自今年10月启动以来,吸引了来自广西、台湾22所院校51支队伍参赛。大赛以“汇智桂台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桂台农产品、海产品、文创品、旅游线路等特色产品营销。结合两地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需求,设计了视觉营销、短视频创作和直播销售三项竞技内容,全面考察参赛学生的电商实战技能和创新创业水平。
广西作为大陆与台湾进行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先行省区之一,近年来不断推进与台湾在经贸和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认同感不断加深,桂台两地的教育合作也在持续深化。
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高岩表示,本届大赛以数字技能为切入点,切实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为广西、台湾两地师生搭建起沟通互动的平台。希望桂台两地持续发力,呈现更多教育合作交流成果。
图为比赛现场。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 供图
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财政税务系主任倪仁禧表示,协助青年就业创业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之一,年轻人的创意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可能。台湾青年对网络直播课程赛制充满兴趣,部分学生已连续两届参加比赛,在比赛之余还能领略广西风光和南宁美食,收获美好的比赛体验和竞赛成果。
据悉,本届大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指导,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银行学校、台湾东南科技大学、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台湾致理科技大学协办。(完)